摘要:红网时刻新闻9月14日讯(通讯员 邓禹)今年以来,冷水滩区守牢底线思维,坚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,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放在“三农”工作的突出位置,突出利益联结、就业创业、政策直达三项举措促增收,确保脱贫人口收入高于当地农民收入增速。据初步测算...
红网时刻新闻9月14日讯(通讯员 邓禹)今年以来,冷水滩区守牢底线思维,坚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,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放在“三农”工作的突出位置,突出利益联结、就业创业、政策直达三项举措促增收,确保脱贫人口收入高于当地农民收入增速。据初步测算,全区2022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5776元,预计增幅25%。
利益联结促增收
全区下拨中央省市区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315万元,65%共3455万元用于产业发展,实施产业帮扶2581户,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就业4750户。蔡市镇零东圩村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丰富的优势,加快土地流转,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集体经济,逐步建立起光伏发电、园林苗圃、酥脆枣、日本大红桃等6大产业基地。
创新利益联结机制,村民不仅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,还可以参与就业拿工资,持续增收有保障。出台《冷水滩区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管理办法》,将涉农项目资金、财政扶持资金等量化为村级集体股金,按8%-10%的年收益率,约定年限,入股到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效益好、成长性好的企业,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级经济和脱贫和监测人口分红。
强化利益联结,采取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等形式,构建企业、村集体、脱贫户多方共赢、科学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。巩固原有“一特两辅”等主导和特色产业的利益联结成果,扶持蔬菜、柑橘、青蒿、油茶等优势特色产业有序发展;建成湖南恒伟、星辰生物科技等省、市、区现代农业产业园34个,建成标准化种养殖基地120余个,建设粤港澳大湾区“菜篮子”备案基地14个、“湘江源”蔬菜基地2个,为脱贫户增收致富夯实奠定产业基础。
就业创业促增收
全面推行就业创业带动脱贫人口稳定持续增收。冷水滩区将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作为稳定增收的关键举措,紧盯脱贫人口务工总规模不低于上年的工作目标,整合开发就业岗位,强化职业技能培训,优化企业用工服务。
全区实现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脱贫人口8232人就业,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4.33%。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445个,“劳务外包”公益性岗位125个,安置脱贫人口565人就业,其中监测对象41人。建设就业帮扶车间24家,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291人。开展脱贫人口专场招聘会2次,78名脱贫群众招聘进园区就业。畅通异地就业输出渠道,2627名节前返乡脱贫人口返岗。
全区大力推广“水稻+N”模式,在10个乡镇街道推行《普利桥种粮记》中鲁头碑村的成功经验,全区共创办基地12个,总示范面积863亩,主要模式有稻+禾花鱼、蛙、泥鳅、甲鱼、龙虾、鸭子等,每亩年收入3000-12000元,既保障了粮食安全,又促进脱贫人口增收。在黄阳司镇水口桥等脱贫村实施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,种植青蒿5万余亩,人均增收2000元。伊塘镇孟公山村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,利用各农户自家房前屋后空地优势,种上无公害的蔬菜、农作物、水果,吸引市民前来采摘、认领、租用、种植,让小庭院变成增收“金钥匙”。
政策直达促增收
脱贫人口增收,政策衔接是保障。制定出台《冷水滩区低收入人口医疗救助实施细则》,实行低收入人口医保倾斜政策,对基本医保、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制度支付后,仍有返贫致贫风险的低收入人口,按照不低于50%的比例进行再救助,切实减轻脱贫人口医疗负担。大力实施“雨露计划+”就业促进行动,全区春季雨露计划共补助922人次,补助金额138.3万元,真正实现“一人就业,全家稳定增收”。精准落实教育扶贫资助政策,建立了“奖、贷、补、助、减、免”等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,资助义务教育原建档立卡等五类贫困生8128人538.6万元。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4608元/年,残疾人“两项补贴”提高至75元/人/月。
全区确保有贷款需求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应贷尽贷,确保年度新增贷款规模较去年只增不减,2022年新增小额信贷2273万元。同时,持续改进作风,全面落实“五个到户”,区级领导、后盾单位、结对联系人分别于每月、每两个月、每季度到脱贫户和监测户家中开展工作,在一线调查掌握脱贫群众收入数据,研究解决脱贫人口增收问题。完善健全《冷水滩区干部住村工作制度》,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扎实住村,履职尽责。从“两办”督查室、专治办、乡村振兴局等部门抽调人员,组建专项督查组,开展了6轮作风督查,下发督查通报12期,7人被通报批评,2人被诫勉谈话,以优良的作风为脱贫户持续增收保驾护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