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何云波一因为周敦颐,湖湘文化便多了一分内蕴与底气。屈原、贾谊、陶侃、柳宗元、元结、杜甫……他们都是流寓者,湖湘是他们的贬谪或暂居之地,是他们,让湖湘之“野”有了“文”气。而周敦颐(1017—1073),却是土生土长的道州人,他又成了宋明理学...
何云波
一
因为周敦颐,湖湘文化便多了一分内蕴与底气。
屈原、贾谊、陶侃、柳宗元、元结、杜甫……他们都是流寓者,湖湘是他们的贬谪或暂居之地,是他们,让湖湘之“野”有了“文”气。
而周敦颐(1017—1073),却是土生土长的道州人,他又成了宋明理学的一代宗师。
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;
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。
王恺运为岳麓书院书写的这副对联,真是大气。如同岳麓书院门楣的“惟楚有才,于斯为盛”,体现了湖湘子弟的霸气、豪气与傲气。但这“傲”,又不是虚骄,而是有底气的。
这“底气”,首先来自周敦颐。宋明理学,先有周敦颐之“濂学”,而后有程颢、程颐兄弟之“洛学”,之后有胡安国、胡宏父子创碧泉书院,有张栻之岳麓书院,有张栻与朱熹之“朱张会讲”,宋代理学就这样一脉相承,开枝散叶。
其实,周敦颐留下的著述并不多。《太极图说》249字,作为《太极图”的文字说明,创宇宙本体论。所谓“无极而太极。太极动而生阳,动极而静,静而生阴,静极复动。一动一静,互为其根。分阴分阳,两仪立焉。阳变阴合,而生水火木金土。五气顺布,四时行焉。”无极而太极,太极生阴阳,阴阳生五行,宇宙万物由此化生。而《通书》作为读易心得,3000余字,为“立人”之说。而短章《爱莲说》以莲之“出污泥而不染”而喻君子之品格。就是这几千言,却足以奠定作为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。
说到湖湘文脉与学脉,后人经常以屈原和周敦颐并称。曾国藩《湖南文征序》曰:
湖南之为邦,北枕大江,南薄五岭,西接黔蜀,群苗所格,盖亦山国荒僻之亚。然周之末,屈原出于期间,《离骚》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。逮乎来世,周子复生于斯,作《太极图说》《通书》,为后世言理者所祖。两贤者,皆前无师承,创立高文。上与《诗经》《周易》同风,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。
清末戴德诚《湖南宜善守旧》一文,也将屈原、周敦颐并称:“三闾以孤愤沉湘,元公以伊尹为志,遂开湘学仁侠之大宗。”
民国国学大师钱基博在《近百年湖南学风》中亦强调,屈原与周敦颐,“一为文学之鼻祖,一为理学之开山。万流景仰,人伦楷模”。
一“文”一“学”,开风气之先,湖湘也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文脉与学脉。
二
奇怪的是,一代理学开山之祖,却是出生于道州营道楼田保这样一个荒僻之地。
很早就想去一探究竟。今年五一,才终于成行。
曾经约山明兄一起来次永州行,写一组同题文章。但去年暑期同游阳明山,写了“阳明山记”,便没了下文。那天晚上,山明兄做东,约湖南科技学院文学院的周玉华、张能泉两位教授一聚。大家都“学”在湘大,见面即自有一份亲切感,在座的还有在微信朋友群里早已熟悉却一直没能谋面的乐虹女士。说起要去探访周敦颐故居,山明兄有事,另外几位纷纷表示愿意奉陪,行,那就一起来个濂溪故里行吧!
车过双牌,过去从永州经双牌,到道县,要翻过一座大山,盘山公路曲曲弯弯,能把人绕晕。如今凿了隧道,天堑变通途,两个小时就到了道县。先在一以晚清大书法家何绍基命名的学校稍息,学校据说其实是道县一中的初中部,里面陈列了从周敦颐到何绍基的道州各路名人,让人顿时感到一种浓浓的文化气息。
吃过中饭,大家直奔濂溪故里。先到新建的道州濂溪书院,据说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地,如今成了庄严堂皇之所。在宽阔的广场,穿过地上画着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图和太极图,上十一级台阶,过小桥,经櫺星门,方始到达书院正门。门前有一楹联:心传承孔孟,道学启程朱,正概括了周敦颐在儒学传承中的地位。
走进大门,是一飞檐式的建筑,门楣书:万古儒宗,联曰:图探阴阳生妙理,书参动静见天心。里面有周敦颐塑像,供人参拜。再往里走,是一天井,有炉台,后面一高大宏伟的建筑,“学达性天”四大字颇为瞩目。从边上登石阶而上,进门,大厅雕梁画栋,又是一周敦颐的塑像,有联曰:千年道学兴吾宋,万世宗师首此翁。还有其他的楹联。两边的墙上分别书“忠孝”“廉节”大字,其尊荣大有直追孔孟之势。书院还建有启圣祠、爱莲亭等。想当年周敦颐15岁父亲病逝,跟着母亲去衡阳投靠身为龙图阁学士的舅舅郑向,得舅舅悉心扶持,后被推举做主簿一类小官,后来也做过郴州、桂阳(今汝城)县令,官不大,在学界的影响其实也有限,死后却声誉日隆。到今日,这“书院”,庄严堂皇,让我一度误认为是祭祀之庙。这大约也跟传统文化,如今日益受到尊崇有关吧!虽指归在旅游。以文化搭桥,也是如今的时尚。
参拜完濂溪书院,去周敦颐故居。故居就在旁边不远,位于楼田村道山东麓。周敦颐1017年诞生于此,在这里度过了15年的少年时光。故居经宋、元、明数次重修,现存的故居为2010年在原址重建,是一典型的湘南农村古式徽派风格的建筑。故居为砖木结构,青砖蓝灰墙面,里面为纯木结构。三进,堂前为照壁、天井,正屋分三厢,中为堂屋,设小神龛,有待客之桌椅,两边是厢房。此外别无它房。看得出,这“故居”,已经非日常生活化,而更多地具有了“展陈”“仪式”之意义。
故居边有特恩堂,也即村里的祠堂。村前开辟出一片广阔的水域,名“爱莲湖”,有亭、廊、水榭供游人漫步,可惜现在时机未到,无莲可观。陪同的说,村边还有泉,沿溪行,果然一山脚下,有一泉,有村民在汲水。泉水清澈,泉边石上刻有“圣脉”“寻源”字样,据说乃明代石刻。泉涌而有濂溪,这“水”也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。
据村民说,山上还另有一泉,每月定期有“红水”涌出。道分阴阳,难道这“泉”也有阴阳之别。
吾道南来,原是濂溪一脉。今人将濂溪之泉命名为“廉泉”,这“泉”连着湖湘的文脉与学脉。而那不时有“红水”涌出的泉,大约就是生命之“泉”了。
三
离周敦颐故居十余里,有一处地方,名“月岩”,据说乃当年濂溪先生悟道之地。
开车沿县道走一节,拐入乡道。一番七拐八弯,陪同的告知,月岩到了。
下车,沿乡间小道步行,远处是湘桂交界的都盘岭,据说最高峰韭菜岭海拔2009米。近处青山绿水,平地走几百米,再上几十级台阶,见一巨大石桥,桥下有洞,就是月岩了。
进洞,一下子开阔起来,果然别有洞天。这“洞”却有奇特之处,东西两头,有两个洞门贯通其间。洞内有山势自然成壁,壁如城阙,抬头可望天。这望见的天,又成月牙之形。并且据说,不同的方位,这“月牙”又有上旋下旋、月缺月圆之别,真让人感叹大自然造化的神奇。难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月岩后赞曰:“永南诸岩殿景,道州月岩第一”。
据说宋代洞内建有书亭,周敦颐曾在此读书悟道。一个十几岁的少年,能从这“自然”中悟出多少“道”,其实大可怀疑。但这一方山水,在少年周敦颐心中刻上种种烙印,日后在他读书、思考的岁月里,那些阴阳、动静之理,与山川表里之“势”,大约又会有一种奇妙的遇合、交融吧!正所谓“浑涵造化”“参悟道真”……洞内石壁上,这些石刻文字,大约就成了后人的一种见证。
洞外暑热已起,洞内却是凉风习习。在道旁石上坐一会,望着那“月牙”,沐浴着阳光,蔚蓝一片,“日”与“月”在这里有了一种奇妙的交融。“日”中之“月”,“月”中之“日”,难道这里便有了阴阳相生、和合涵蕴、生生不息之理?又想着,如果是在月夜,洞中望月,真正的“月”,不知又是什么样的光景?而当年的少年周敦颐,也曾坐在这里,痴痴地想过这些吗?
故乡在周敦颐的生命中抹上了一层底色。当他离开故乡,故乡的山水为周敦颐之“思”、之“悟”提供了灵感与泉源。而离开,与同道中人的交流,又开拓了他的视野,使他完成了自己精神的超越、思想的升华。
15岁离开故乡,周敦颐就再也没有回来过。晚年他归隐庐山莲花峰下,将门前的那条河命名为“濂溪”,住所呢,自然成了“濂溪书堂”。
以这种方式,周敦颐回到了“故乡”,完成了他精神的回归。
正恍惚着,同伴提醒,时候不早了。是啊,我还要回新田老家,那里还有亲友在等着呢?而陪同的朋友,也要回永州。那就道一声珍重,就此别过。
本来回乡有高速,我却选择了走老路,那是一条曾经熟悉后来又逐渐陌生的路。夕阳慢慢落下,故乡也越来越近了。
——原载《湘水长长何处是故乡》,何云波著,湖南地图出版社,2022年。
(何云波:湘潭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)